3月29日,厦门鑫奥格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工业设备与非遗技艺碰撞出意外火花。在同安漆线雕非遗工坊,传承百年的佛像金线纹样被录入UV打印机数据库,这场“科技守艺”行动让濒临失传的精细工艺重获新生,从宗教造像到文创产品,冷冰冰的工业机器竟成了传统文化“最年轻的传承人”。
技艺新生:数字时代的匠心对话
在同安梵天寺修复现场,78岁的漆线雕非遗传承人陈伯戴上老花镜,指导徒弟操作UV打印机复原明代菩萨衣纹:“过去描一条万字纹要憋气半小时,现在机器能自动续接断线,年轻人终于不用像我一样落下颈椎病。”寺庙住持展示新制的供桌围板:“信众摸着凹凸的立体金线说,这比老物件还多了层‘科技功德’。”
在鼓浪屿百年别墅改造中,文保团队用点胶机复原南洋花砖。设计师小林演示:“机器根据老照片生成缺失的花纹,喷出的胶线能精准模仿手工勾缝,房东太太看到第一眼就哭了,说‘像祖母年轻时的嫁妆复活了’。”
跨界破圈:工厂设备的文艺转身
推出“滴塑机文创实验室”,思明区某中学将工业设备搬进美术课堂。学生们用环保树脂制作闽南红砖纹书签,教师王老师感慨:“孩子们在编程设定花纹时,反而比临摹更深入理解了燕尾脊的力学结构。”
与街头艺术家合作,湖里文创园内,涂鸦师用点漆机制作可触控壁画。游客触摸墙上的“海浪”浮雕:“原来不同区域的触感对应着潮汐声效,工作人员说这是台‘会唱歌的点漆机’。”
环保共生:工业美学的温柔实验
发起“塑料垃圾重塑计划”,海沧渔港用废旧渔网喂养滴塑机。渔民老蔡展示改造后的码头护栏:“破渔网压成的波纹板既防锈又透光,晚上路灯一照,投影像群游动的鱼,环保局说这是‘最浪漫的垃圾分类广告’。”
在翔安乡村,村民用UV打印机改造废弃农药瓶。村支书老李指着田埂边的“警示桩”:“打印的毒蘑菇图案比文字标语更醒目,孩子们老远就喊‘那个红伞伞不能碰’,比开安全讲座管用十倍。”
用户见证
“这些机器有‘老灵魂’。”泉州德化白瓷匠人郑师傅复刻故宫藏品的鎏金纹:“UV打印机喷的金线比手工更耐氧化,博物院专家验收时嘀咕‘这技术早来二十年,多少文物不至于褪色’。”
厦门鑫奥格自动化以“让技术沉淀文明”为理念,将精密制造设备转化为文化传承的时光胶囊。当工业机器人能复刻千年纹样、点胶轨迹可承载集体记忆,这家深耕技术的企业,正用硬核科技演绎最柔软的文明守护。
还没有评论,赶快抢占沙发~!